目前分類:文章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黃美湄(學前教育雜誌主筆)】

前往動物園的捷運線上,一位年輕媽咪帶著一個約莫5歲的小女孩,小女孩不時向窗外張望,經過萬芳醫院站,上來了一位老爺爺,看起來有點步履不穩,小女孩沒等媽咪開口就將起身把座位讓給爺爺,爺爺笑了笑坐下,小女孩挨著媽咪低聲地說:「老爺爺跟我笑耶!」媽咪摟著小女孩:「對呀!老爺爺覺得你很懂事,他用微笑跟你說謝謝呢!」

小女孩很幸福,有個懂得回應的媽咪,不像總怕孩子吃虧的爸媽,看到孩子把得手的位子讓人,就責怪孩子笨,還警告等一下活該跌倒。

「感恩」這兩個字,比「謝謝」來得更深入,在牛津字典上,它的含意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回饋他人。是一份施與受的互動關係。社會環境的改變,讓孩子漸漸失去了珍貴的學習機會。康寧護專幼保科講師呂素美指出:「當孩子無法瞭解大人的辛苦付出,自然就無法產生感恩心。」

許多媽媽習慣等孩子睡了,或家人上班上學才做家事。如果你也是這麼做,那可得改變一下囉!有些事要在孩子和家人面前做,尤其是小小孩需要看到具體的行動,在孩子面前做更有意義。如果時間安排上必需等孩子睡了才做,也要讓孩子知道,等一下媽媽還要做些什麼,或為什麼要做,例如跟小小孩說:「媽媽要把衣服洗乾淨,這樣明天姊姊上學才有乾淨的運動服穿。」


付出關心,孩子耳濡目染
孝順親長是平常生活裡讓孩子體會感恩的根本做法。平常沒有和長輩住一起,打電話請安是最具體的表現;帶孩子探望長輩時,主動做家事,並且告訴孩子:「阿公阿媽年紀大了自己煮飯、打掃都很辛苦,平常我們都沒有幫到忙,所以回來時要多盡點力。」這樣一來,孩子看到了行動,也瞭解了背後的意義。

親人間養成隨時體察彼此的付出,孩子也學會想要盡一份心力。有一年除夕,呂素美發完兒子的壓歲錢後,繼續整理要給其他親友小孩的紅包袋,兒子看到了,問媽媽為什麼還在準備,於是她一一告訴孩子這些是要給誰的,孩子聽完之後,把原先收好的紅包袋拿出來,跟她說:「媽媽!那我這個給你。」當然,做媽媽的還是讓孩子安心地保有自己的壓歲錢,但也領受了孩子的心意

讓心變柔軟,孩子就更堅強


▓如何引導學齡前的孩子感恩
從小的生活紀律和生活的鍛鍊很重要,baby階段就能跟著家中的儀式學習,從具體的動作、言語去感受;2歲掌握喜歡當小幫手的年紀,在舉手之勞中,讓孩子學到責任,不會對別人的付出與服務感到理所當然。例如:把衣服分類,自己收拾碗筷。

2、3歲開始能學習關心別人的喜好。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提醒孩子「爸爸也很喜歡喔!」或是炒菜時,不要只顧著準備孩子喜歡吃的菜餚,即使孩子不愛吃,也讓他知道,這是爺爺喜歡吃的。」好吃的東西,孩子埋頭吃完了,別跟他說:「不要讓姊姊知道。」而是「姊姊也很喜歡耶」,問問他怎麼辦。

中班以後的社會能力發展達到能瞭解別人的意圖,動機,例如:積木弄垮,知道對方是故意或不小心,雖然會哭和生氣,但學習接受別人的道歉,而道歉的人也學習體貼對方的感受。此外,中班的孩子也能學習看事情背後的原因與心意,看到對方的好。例如:阿媽來家裡玩,要挪出一個房間給阿媽住;如果孩子抱怨阿媽來我們就要擠在一起,這時就該引導孩子:「阿媽太想你,所以就來看你囉!」


▓如何引導上小學的孩子感恩
進入學校以後,孩子已經發展到具體運思期,能夠體認自己做什麼事,會產生什麼後果。例如:當上學爬不起來,或拖拖拉拉,爸爸送孩子上學要冒著飛車和自己遲到的危險。這時要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他自己的責任,應該要感激爸爸帶他,而不是理所當然享受一切。孩子學會感恩現在擁有的東西,才不會老覺得欠缺,不能滿足。

教導時機也很重要。在正向情緒之下才有學習效果,例如:孩子表現不好時(考試考不好,或做錯事),爸媽一面打罵孩子,一面訴說自己辛辛苦苦為了誰,這時,因為打罵帶來的是負向情緒,孩子也就無從體會爸媽的辛勞與付出,留下的多半是身上的痛、內心的憤怒、羞愧或不服。善用教導的情境還可效法國外常見的讓孩子跟到爸媽上班的場所參觀,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具體看到爸媽上班時的行為,而不只是看著爸媽拎著筆記型電腦或工具箱出門,晚上又回家了。

轉載-聯合新聞網

happy96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中國
中國過年,各地有許多習俗,有些地方,初一要吃青菜,初二要吃白菜,表示一清二白,乾乾淨淨做人的傳統美德。另外,因為過年是新年的開始,為了好彩頭,禁忌也就多,例如: 除夕夜,衣服不可以濕過年,不可以到垃圾; 過年期間不可以打破碗筷; 還有許多人搶著插頭香,代表新的一年裡,會事事順利; 當然最盛行的莫過于到廟里祈求平安。這些說法到底有多少根據,見仁見智,不過,積德行善,謹慎做人,就會平平安安,好人好報,這是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人信奉的天理 。

2.埃及
埃及是文明古國,公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觀察星象了,他們發現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尼羅河水立時上漲。埃及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為“漲水新年”。埃及的克魯特人迎接新年,在門口放一張桌子,七八只碟子供著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麥的顆粒,還有好些綠色植物的小芽,這象征丰裕。獻給神的東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秋天,因埃及的農業生產是從秋季開始的。

3.日本
日本人特別重視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為全國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稱之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稱之為“除夜”,除夜時他們祈求神靈托福,送走煩惱的舊年,迎來美好的新年,稱之為“初詣”。除夕午夜,各處城鄉廟宇分別敲鐘108下,以此驅除邪惡,日本人則靜坐聆听“除夜之鐘”,鐘聲停歇就意味新年的來到。人們便离座上床睡覺,希望得一好夢。元旦早上,家人圍坐在一起,互相講述除夕做的夢,以測吉凶。日本人稱元旦初一為“正日”。1--3日為“三賀日:。在正日,小輩須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問安,然后到親友家拜年,新年還是個“吃”的節日,各國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來祈求好運。日本人在“正日”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此后一連三天,則吃素的,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現日本多數城里人已放棄新年吃素勻慣,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條,以祝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長壽。


4.韓國
朝鮮和我們中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勻俗。朝鮮人在新年時,家家戶戶貼對聯和年畫。有的人家在門上貼上壽星或仙女的畫像,祈求上天保佑,驅走鬼魅,賜給幸福。元旦黎明,人們把一些鈔票塞進了除夕預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福星。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發燒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節,朝鮮的婦女穿戴一新。元旦日少女們頭戴一种麻制的帽子,稱為“福巾”,身穿帶花紋的五色彩衣,進行蕩秋千比賽。她們以一處樹花為目標,看誰先踢到或咬到為胜。也有在高處挂上銅鈴的,以先碰響者為冠軍。新年期間,朝鮮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還必須要做一种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棗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國的八寶飯相類似的甜飯食用,以預示家里人丁興旺日子過得象蜜一樣甜。



5.德國
德國的新年,慶祝時間前后有一周。這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橫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如錦,春滿人間。德國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鐘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并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孩子們組成樂隊,穿上新衣服,拿著口琴和手風琴,列隊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則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吶喊唱歌,歡慶新年,德國的婦女在新年里要即興表演家庭題材的喜劇小品。在德國的農村流傳著一种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小伙子們順著光禿禿的樹比賽爬高,第一名被譽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6.泰國
泰國傳統的新年,即“宋干節”(“宋干”是梵語的譯音),也叫“潑水節”,是公歷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節日里,人們抬著或用車載著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后面跟著一輛輛花車,車上站著化了妝的“宋干女神”,成群結隊的男女青年,身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敲著長鼓,載歌載舞。在游行隊伍經過的道路兩旁,善男信女夾道而行,用銀缽里盛著用貝葉浸泡過的,滲有香料的水,潑洒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風調雨順,然后人們相互洒水,喜笑顏開的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台、門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進行新年沐浴。為慶賀新年,泰國人舉行在規模的“賽象大會”,內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賽、古代象陣表演等。很是精彩動人

7.印度
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准發脾氣。印度有的地區,元旦早上,家家戶戶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以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是對人生的慨嘆。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于這种怪异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印度人在過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意為羅摩的游行),扮演史詩中的英雄与紙扎巨人“作戰”,“英雄”引發點著火的箭,紙扎巨人便在觀眾的歡呼聲中著火燒毀,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上各种精美圖畫。元旦早上,人們提著精制的小燈,拿著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后,就互相將紅粉涂在對方的額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
年青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槍里,射到親友身上,稱為“洒紅”,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歡在過新年時不管熟悉与否,見面徒手格斗。圍觀者叫好助威風,往往成為姑娘追求的對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為慶祝新年,在游戲場中豎立一根圓滑粗大的木杆,杆頂有一只盛著禮品的小袋,姑娘們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撓向杆上爬去的小伙衛子,小伙子們則在杆下圍成一圈,努力防御姑娘們對爬杆者的攻擊,直到爬竿者奪得小袋取得勝利為止。


8.法國
以酒來慶祝新年,人們從除夕起開始狂歡痛飲,直到1月3日才終止。法國人認為元旦這一天的天氣預示著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們就上街看風向來占卜:刮南風,預兆風調雨順,這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丰收年;刮東風,水果將高產;刮北風,則是欠收年。


9.英國
在英國,公歷元旦雖沒有圣誕節那樣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還是根据當地的風俗勻慣開展种种慶祝活動,以示送舊迎新。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后,朝屋里邁進第一只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
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發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發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霉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英國的新年慶祝活動大都在除夕火夜舉行,“迎新宴會”,便是其中之一,這种宴會分“家庭宴會”和“團体宴會”兩种,宴會通常從除夕晚上8時開始中直至元旦凌晨結束。
宴會上備有各种美酒佳肴和點心,供人們通宵達量地開怀暢飲。午夜時分,人們打開收音机,聆听教堂大鐘的新年鐘聲,鐘聲鳴響時,人們一片歡騰,舉杯祝酒,盡情歡呼,高歌《往昔的日光》。“除夕舞會”則是另一种慶祝活動。由當地的旅館和舞會,夜幕降臨。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杰到這些裝飾一新的燈光輝煌的舞場,在美妙的樂聲中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群,還云集到各個廣場,圍繞著廣場中心的噴泉和厄洛斯神象,載歌載舞,盡情狂歡。電視台還在廣場做現場直播,讓在這家“守歲”的人也共享歡樂。


*資料搜尋自雅虎知識


happy96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底有沒有聖誕老公公?
【文/黃美湄 (學前教育雜誌主筆)】

 

美國孩子的童年是個童話的世界,有聖誕老人、牙齒仙女,復活節還會有兔子送禮物到門口!長年旅居美國的親職作家江秀雪說:「等到哪天孩子都不信了,童年就算結束了吧!」。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林佩蓉說,聖誕老人是全世界孩子的夢想,有些爸媽希望孩子早日認清真實,或是不小心說溜了嘴,告訴孩子根本沒有聖誕老人,但她並沒有這麼做。她深信:「為孩子保住這一片夢想空間,無論現在或未來,都會讓孩子覺得幸福洋溢。」

 

 

親子對話,發現認知歷程

林佩蓉回憶,孩子大約是3歲多開始有了第一次的聖誕經驗,她為了好玩,每一年都記錄孩子對過聖誕節等待禮物的反應,沒想到在點點滴滴的記錄裡,竟然幫助她看到孩子在不同年齡對「聖誕老公公」了解的歷程,以及相關概念是如何建構的,鮮活地應證了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我3歲,我最喜歡有禮物了!

經驗會影響到孩子的認知。3歲多的時候,因為生活經驗有限,當孩子收到禮物時是既開心又驚訝,但關注焦點比較會放在禮物本身。從爸媽的口中得知是聖誕老人送的,也會好奇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時,多半會經由故事、百貨店裡的形象,開始對紅色的服裝、渾圓的身體、滿臉白鬍鬚、大背袋等整體的外觀有個粗淺的認識,建立起「聖誕老人」的概念。

.我4歲,我都乖乖表現好喔!

4歲的孩子時間、空間概念增強,所以會在節日來到前早早開始期待,並且喜歡討論。孩子曾經為了得到禮物,問到是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會得到?還說:「媽媽,你覺得我最近很乖嗎?聖誕老公公會看見嗎?」她還叮嚀媽咪打電話提醒美國的婆婆幫忙準備一隻聖誕襪。原來,她從故事中得知「聖誕老公公住在下雪的地方」,所以她把這些知識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組織起來,得到的邏輯是,「只有住在會下雪的美國,才會收到聖誕老公公的禮物。」林佩蓉反問孩子:「百貨公司裡的聖誕老公公呢?」她竟說:「那些都是大人裝的!」理由是:聖誕老公公是外國人,他們的臉都不是。

 

.我5歲,好想看到聖誕老人!

將近5歲的時候,孩子已經對於「聖誕老公公是怎麼進來我們家?」產生懷疑,並且會展開一連串的推理思考,譬如:「我們家沒有煙囪,聖誕老公公沒辦法從煙囪溜下來。」「他會不會有我們家的鑰匙呢?」孩子針對問題,首先提出一個假設:「聖誕老公公可能會從煙囪進來」,然後檢驗現況、評估假設是否可能為真,這樣的推理歷程一直循環,直到得到結論為止。如果還是無法找到合理解釋,通常都會以「魔法」、「萬能鑰匙」之類的答案說服自己,充分表現出學前階段孩子的特性。

滿5歲以後更是表現出「柯南精神」,直接討論存不存在。聖誕節過後會觀察有沒有腳印痕跡,甚至從禮物的包裝紙、小卡片上熟悉的字跡,開始追問:「聖誕禮物是你放的嗎?」

 

支持孩子,建構豐富心靈

孩子從相信到思考、找線索,從想像到現實,從假設到推論,是一連串寶貴的學習歷程,台灣孩子大約5~6歲就知道聖誕老人不是「本尊」,國外孩子大約是9~10歲左右。孩子從「想像」出發,主動思考他所獲得的訊息、知識、經驗之間的關係,逐步調整、建構出他所認為的「真實」,爸媽要做的,正是在一旁支持及回應。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appy96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生氣有五種 爸媽要搞懂

聯合報/陳鉉煒/台中市陳鉉煒小兒科院長(作者亦為新生兒科專科醫師)】

日前在美國佛州有一名6歲幼童因為在幼稚園發脾氣使性子、大哭大鬧,破壞學校課桌椅,還抓傷老師,竟面臨上手銬及多項控訴。

成人會發脾氣,小朋友當然也會,美國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小兒科副教授尼德曼指出,小朋友發脾氣時,常以跺腳或突然跌坐地上開始,繼之以生氣(如大吼大叫或打人)表現,然後進展到表現出悲傷或苦惱(如哭泣或嘗試去親近父母)。

2003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醫學院精神科調查統計335位年齡在18-60個月的幼童發現,大多數發脾氣只維持了30-60秒,75%小朋友發脾氣不會超過5分鐘。

八成小朋友 每周飆一次
美國波士頓大學小兒科主任儒克曼教授說明,大約從2歲開始,為了維護被侵犯或剝奪的支配權與自治權時,就會發出不平之鳴,甚至動怒。有50~80%的2~3歲兒童每周至少發脾氣1次,20%小朋友則幾乎天天會發脾氣,另有近60%的2歲小朋友會習慣性發脾氣,且一直持續到3歲,3歲之後這其中的6成會一直持續到4歲。


病痛或壓抑 火氣就上來

尼德曼教授列出6項小朋友發脾氣的可能原因:
1.正常的發展過程
父母或家庭其他長輩禁止或限制小朋友某些行為,引起孩子爭取自主的權利所形成的一種反應,同時欠缺人際間協調衝突與溝通的能力,自然而然火氣就上來了。

2.身體不舒服
反覆的呼吸道感染或中耳發炎、呼吸道或腸胃道過敏、濕疹皮膚癢到受不了、內分泌問題(如雄性激素過高)、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生病住院、接受侵入性檢查或某些藥物(如抗癲癇藥、抗組織胺藥等),都會造成。

3.中樞神經功能不良
智力障礙、自閉症、過動症、腦部受傷(特別是額葉)、聽覺或視覺受損。

4.個性
如果天性比較好動,靜不下來,對新奇的人事物產生異常高度的敏感性,常呈負面情緒,很容易被激怒。

5.環境
住家過度擁擠而限制遊戲的機會,周遭沒有兒童保護措施或設備讓父母限制小朋友的行動,常待在家裡的小朋友當然會抓狂。家庭出現語言、肢體暴力、兄弟姊妹或祖父母輩出現行為問題、父母出現憂鬱、酗酒、嗑藥等,都會讓小朋友發脾氣。

6.教養
被施以不當體罰或兒童虐待、家長前後不一致的教養方式、過於放任、過於干涉、對暴力充斥的電影或電視新聞報導不加約束管制,潛移默化中就會受影響。

生氣有五種 爸媽要搞懂
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小兒科助理教授薛堤旭說明小朋友發脾氣的種類如下:

1.挫敗型,又稱與疲勞有關型。

2.尋求注意型,又稱需要型。

3.拒絕型。

4.分裂型。

5.潛在有害型。

例如因太過勞累或飢餓而發脾氣,最好的方法就是給食物及睡眠;又如為了不合理的要求被拒而動怒,別理他是較好的方式。大一點的小孩不妨隔離到安全可觀察到的地方,讓他自己冷靜下來,最好採用「暫停」的程序,時間以年齡每增長一歲加一分鐘為宜,或者孩子覺得平靜了就可脫離,這是訓練小朋友自我調節的方式。

薛堤旭強調,如果小朋友因為發脾氣而不上床睡覺或不去上學,父母就必須更加嚴密且持續地負起監督責任,清楚了解容忍底線在哪裡,當然也必須給孩子適當的機會及時間回應。萬一不能奏效,就必須尋求專業醫師的諮詢與治療。


【2007/04/03 聯合報】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happy96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育兒妙方》讓孩子不挑食 父母自己別偏食


【聯合報╱傅慧芝/北縣淡水】

 

和一般孩子喜愛肉食不同,我家寶貝們是典型的素食擁護者。「如果全校比賽吃茄子或青椒,那冠軍一定非我莫屬!」「今天的青江菜和竹筍沙拉都太好吃了!」他們七嘴八舌討論著對營養午餐的感想。「我告訴你,我們班的江某某,今天把胡蘿蔔全都挑出來倒掉」、「我們班的王某某才過分,看見地瓜飯就寧願餓肚子,一口也不吃!」

 

其實,與其說是孩子挑食,不如說是父母原本在選擇食物的傾向就已經深深影響孩子。你自己不喜歡吃的食物,想必你也不會購買,更別提要費盡心思料理了!因此,別讓孩子挑食的首要原則,是父母們一定要先調整自己對食物的偏好,儘量多元、多樣地購買食材,並用心料理它們。

 

在寶貝小時候,就可以讓他開始嘗試種類不同的蔬菜。開始的方式,是孩子對該類食物的第一印象,可說是相當重要的關鍵。用心觀察平常孩子喜歡什麼樣的食物料理方式,是煎、煮、炒、炸,或是涼拌、焗烤、淋醬……,就以孩子喜歡的料理方式和配合食材特性開始。

 

例如胡蘿蔔和西洋芹,可以切成細條沾千島醬或花生醬;茄子和青椒的草腥味較重,就裹粉油炸,撒上少許椒鹽,增添香味;綠色蔬菜部分,採取快炒或川燙;質地較堅硬或纖維粗糙的食材,以煮湯或燜燒使其軟化。

 

在孩子愉悅或飢餓時,若能適時端出以上料理,或當點心、或為正餐,相信絕大多數孩子會欣然接受。

 

平常也可以利用機會多讓孩子認識蔬果的美味,例如帶領孩子一起栽植家庭易培育的蔬果,參觀農場、果園,親子DIY……,以有趣的活動,啟發寶貝對蔬果的喜好。

 

【2007/11/27 聯合報】

happy96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